記者:聽了您的介紹,的確很受啟示。如今請您談談“馮德全早教”的第二大理論吧!
馮: “馮德全早教”的第二大理論即是“早期教育開發(fā)人們突出潛能論”。人的潛能之大,中外學者有大量的闡述。如美國費城人們潛能開發(fā)研究所所長格侖.多曼說:“正常的嬰兒出生時都有莎士比亞、莫扎特、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人那樣的天才潛能,聰明和愚蠢同是環(huán)境的產物。”我國著名學者、國家社會科學院老院長于光遠說:“不要看不起小孩,我以為人的智力進步所能達到的可能性,遠比己經達到的要強得多……如果在生理上保養(yǎng)得好,在心理
上又教育得法,許多小孩都能造就成早慧兒。”
記者:我也常聽人類說人的智能潛力大得驚人,但到底有多大的潛在素質呢?
馮:當然,如今誰也不能做出非常準確的預計,可是我可以提供“模糊數(shù)學”的物料給廣大父母和兒童工作者以啟示,擴充咱們的想象。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們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說,僅僅人的記憶水平,如果獲得充分的進步,并且一生好學不倦,能記住美國國會圖書館內兩千萬冊圖書知識的 50 倍。這當然是一個啟示極大,令人深思的模糊數(shù)字。
然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的一段話,更令人吃驚,發(fā)人深思。恩格斯說“……母腹內的人的胚胎進步史,僅僅是咱們的動物祖先從蟲豸開始的幾百萬年的肉體進步史的一個縮影一樣,孩童的精神進步,是咱們的動物祖先,至少是比較近的動物祖先的智力進步的一個縮影……”。咱們從這段話推想開去,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從單細胞生命體進步為地球上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人腦,自然界經歷了億萬年的進化,而在人的母體內,受精卵細胞(也是單細胞)進步為人腦卻僅為 9 個來月?我想無非是由于人的精卵細胞內貯藏著人們遺傳的突出潛能;為什么從動物祖先進化到現(xiàn)代人,自然界也經歷數(shù)百萬年的歲月,而只有動物心理能力的嬰兒到具備現(xiàn)代智力能力的少年卻只需十幾年?孩童的智能進步,為什么能用短短的時間,走完自然界從動物到人的漫漫長路呢?無非也是由于人的嬰兒個個潛藏著人們歷代遺傳至今的智慧。所以無怪乎科學家們驚呼:人的潛力大得驚人,可惜絕大局部腦神經元早期即被閑置,以后再也施展不出性能來了,實在是整個人們的遺憾!
十分可惜的是,咱們普通人的潛能卻沒有充離開發(fā)出來,如今世界心理學界一致公認,咱們普通人的智力潛能僅僅開發(fā)出 3%-10%,大局部處于埋沒狀態(tài),并且錯過早期開發(fā),一輩子都將被埋沒浪費,不可挽回。
記者:人的潛力如此之大,而又未被充分利用,真是太可惜了。
馮:這一點我是堅信不疑的,我經常在夜里靜靜地回憶本人的童年,舊社會我生長在浙江農村一個貧苦家庭里,物質生活、食品營養(yǎng)匱乏不必多說,精神生活、心理營養(yǎng)更是十分少。盡管我也有母親的慈愛、父親的期待,也有許多兒時的樂趣,如拔筍子、采野果、釣魚、摸螺螄,看長輩們種田、養(yǎng)蠶,有時還能看“社戲”等等,但總的來說,我的童年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枯燥無聊中游蕩度過的,不知道浪費我多少金子般的年華。至于 3歲前我回憶不起來的嬰兒生活,那肯定是空虛得只有“天知道”了!我想,我的童年如果常有參觀、旅游、聽故事、做手工、唱歌、跳舞、畫畫、做小實驗、智力問答、識字閱讀、接觸外語等精神活動,我今天肯定能大有作為。我常為本人童年的許多失落而遺憾,甚至不幸起本人來了。
記者:咱們所有人的童年,原來都可以進步得更好是嗎?
馮:是的!這是肯定的。童年是人的一生生根催芽的期間,根深才能葉茂花紅,“根”是“本”,才叫“基本”。
可是,咱們也不用過分悲痛,更不要埋怨父母,相反應當十二分地感謝和懷念他們。由于,是他們給了咱們可貴的生命,給了咱們大量的自發(fā)早期教育,咱們才長大成人,進步為今天的能力。
你想,咱們來到人間,父母就要抱咱們,對咱們說話,逗咱們笑,教咱們走路。咱們每天生活在人群之中,時刻能聽到人們的語言,天天看見人們的行為。這些不自覺的早期教育,還是讓咱們社會化了,成為了一個社會人。但如果一個人連這一點自然的早期教育也被剝奪了,那就要發(fā)生悲劇了,咱們今天也不可坐在這里討論和思索問題了。
記者:爸爸、媽媽愛咱們的這些行為,逗逗、玩玩也算是早期教育嗎?
馮:是的,并且是十分好的早期教育。咱們這里所說的教育,本色上就是給受教育者信息、影響,使他們獲得經驗,樹立或扭轉行為的過程,這種教育對人的成長有突出的影響力,如果加以科學化就足認為發(fā)明美妙人生和塑造優(yōu)秀人才奠定基石。教育并不是普通人以為的就是上課、聽講、做作業(yè)、考試那一套,那只是某一種教育方式而已,并且這種方式并不都適合嬰幼兒。早期教育主要是環(huán)境影響,生活教育,游戲活動和愛心,這種教育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任何家長都逃不脫、躲不掉。你不是對孩子有意識的、自覺的早期教育,就是無意識的、自發(fā)的早期教育;不是科學的、正確的早期教育,就是不科學的、不對的早期教育;不是把孩子教好,就是把孩子教壞;不是給孩子“人的教育”,就是給孩子“野獸的教育”……
記者:您說得真奇怪,難道世界上還有給孩子獸性的早期教育嗎?
馮:有的,那是人們中個別的現(xiàn)象,至今已發(fā)現(xiàn) 30 多例由野獸撫養(yǎng)長大的嬰兒,他們的人性潛能幾乎全部被埋沒了,這是早期教育最大的悲劇。如上個世紀 20 年代,印度發(fā)現(xiàn)的兩個女“狼孩”阿瑪拉和卡瑪拉就是一個例證。當她們回到人間時,科學家對她們進行了恢復人性的訓練,其結果人的潛能幾乎都開發(fā)不出來了。她們不肯穿衣,沒有人的羞恥感;不吃熟食,也不吃五谷雜糧,專注于要吃生肉、生雞,腐爛的肉也吃;不肯睡床,也不情愿蓋被子,青睞趴在地下睡覺,也不怕冷,而且是白天睡大覺,晚上活動,半夜里還爬到戶外嗥叫;不會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不會說話,連人的聲音也不會發(fā),并且不會笑。她們之所以人性被埋沒,是由于在腦的生長發(fā)育期,失去了人們生活的環(huán)境影響,沒有遭到任何人的早期教育所致,相反而順應了狼的生活,她的人性潛能也就自然泯滅了,再也無奈彌補。
所以早期教育完全能塑造一個人,或者比較充分地開發(fā)人的潛能,或者局部地開發(fā)人的潛能,或者全部地埋沒人的潛能??茖W技術進步到 21 世紀的今天,再不能讓咱們的孩子留下他們的潛能未能被充離開發(fā)的遺憾,要搶在最佳期科學地開發(fā)。
記者:人的潛能如此之大,我想這是人們進化億萬年遺傳積淀下來的可貴財富,但要充離開發(fā)它還不容易。馮教授,您覺得充離開發(fā)人們突出潛能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馮:你這個問題說得很好,我也常常想,人類為什么不去充離開發(fā)人腦這比南極大陸更豐富的資源呢?我以為一是人們對本身的認識滯后于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二是陳舊腐朽的觀念束縛著教育的發(fā)明。如今咱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半個世紀前,社會流傳著孩子生下來緊緊打包的陋習,包得象一支蠟燭,咱們浙江人叫做“蠟燭包”。如今“蠟燭包”早已破除,由于它束縛了小兒神經肌肉的發(fā)育,影響血液循環(huán),還剝奪了孩子用四肢探索、接觸事物的機會。但社會上許多育兒的傳統(tǒng)偏見,卻比如是一個“精神蠟燭包”,束縛著孩子“第二生命”的發(fā)育,咱們也要把孩子從“包”里解放出來才是,這些“精神蠟燭包”是:
“課堂偏見”:人類老認為學習就是上課、聽講、做作業(yè)那一套,那只是人的一生中學習的某種方式而己。嬰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環(huán)境熏陶、游戲活動、親情對話和生活中學習以及養(yǎng)成各種良好習慣。有這方面的良好早教,足以造就出一個“天才”來。所以早教要在樹立環(huán)境課程、游戲課程、學科活動和家教課程上下功夫,千方不要什么都搬進課堂去講。連認識老母雞也去“上課”,難道世上的知識都要課堂上走一遍才算學習嗎?
“理解偏見”:中小學生和成年人認識事物總愛理解記憶,經過重復解釋,要求一次理解深透。于是嬰幼兒教育也要什么都理解,反對機械記憶,以為那是死記硬背,這就重大違背了規(guī)律。要求孩子死記硬背固然不好,但先記憶后理解是嬰幼兒認識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是他們心理進步的必然過程,孩子的一切認識都是從獲得印象開始的。他們從沒有語言(當然不會理解)到獲得語言,全靠機械記憶和情境領悟,幾個月的嬰兒記住媽媽的時候,連媽媽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但這并不妨礙咱們教孩子認識媽媽。
孩子小,學說話的效率是最高的,人類總是他懂也教,不懂也教;孩子呢,有意抒發(fā)也說,鸚鵡學舌也說,素來不要求“徹底理解”,這樣經過一兩年他卻學得那樣好。教孩子說話,沒有一個家庭是教一句、理解一句、鞏固一句教出來的。把人當作教育裝配流水線上裝置零件那樣“教育”,就是中小學教育也是不對的,何況嬰幼兒呢?正確的早教就應當從“對牛彈琴”,激發(fā)興致,只管耕耘,不問收獲開始。這是一種“滲透性”的教育辦法。
還有“難易偏見”。咱們成人往往用本人的難易觀強加給孩子,所謂“難”的,千萬不能教給孩子。其實,嬰幼兒的眼里完全不知道“難”與“易”為何物,他們只知道“有趣”就青睞,敏感的事物就接收,“厭煩”了就一律拒絕,也素來沒有困難感、義務感、責任感和作出意志致力。所以,只需孩子愛看、愛聽、愛做不管是什么都能教,他們先學走路就先會走,先學游泳就先會游,壓根兒沒有想過游泳比走路難;他們又是先學外語先會說,先學漢語先會講,從媽媽肚里那個黑暗的世界來到人間,也壓根兒不知道哪種話是外語,哪種語言是國語。
另外,還有一種偏見,即“早慧早夭偏見”。社會流傳著“太聰明的孩子會影響健康”的說法,例如婆婆警告媳婦說:“你不要教我小孫子了,聰明過頭了要短命的!”人類還總以為學習是“苦”事,休息才是輕松快樂的。所以,一律反對孩子學習,不能苦了孩子。其實有意向的玩中學是快樂的活動。
孩子的學習就是有意向的玩,任何孩子都不能強迫學習,沒有一個是強迫學習而聰明起來成為早慧兒的。學得有趣、玩得有益才能招來他,使他快樂、充實,使他有事可做。這樣興趣勃勃的學和玩,怎么會影響健康呢?所以,聰明的孩子更健康。
總之,人們只有真正重新認識嬰幼兒,才能精心養(yǎng)育“第二生命”,使之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出人的潛能,把它充分地釋放出來。人的潛能比南極大陸的豐富寶藏要深厚得多,要珍貴得多,也容易開發(fā)得多,每個家庭、父母、幼師、保育員都是探寶者、掏金者,關鍵是都要重新認識嬰幼兒,搶在“最佳期”精心養(yǎng)育天才的“第二生命”
加盟咨詢電話:4000-16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