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蔥老姜陳豬油,牛頭鍋制反手爐,面到筋時還要揉,快貼快鏟不滴油。”這一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下塘燒餅具有的特色。烘烤燒餅用的是穹形吊爐,爐壁懸在炭火的上方,火勢能夠達到均勻。此外,和面、揉面、烘烤均有一整套工序的很好操作,才能使燒餅酥脆可口,還有冷卻后不變硬的特點,非常符合現(xiàn)代社會快餐速食需要。下塘燒餅起源于漢代,揚名于晚清,目前已為合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下塘燒餅是安徽合肥漢族傳統(tǒng)名吃。起源于漢代,揚名于晚清,目前已為合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吃燒餅、滿嘴香、一定要喝豬血湯??局频臒灩ぞ撸瓊饔跐h代,上為天鍋,下為地灶。首先支好灶架,把大鐵鍋反扣在灶架上,鐵鍋外用干凈的泥土和白灰、麻刀頭(棉麻的下腳料)攪拌均勻,摸在天鍋的外邊,做保暖之用。灶中升起木炭火,把發(fā)好的面做成面劑,中間包上各種預備好的餡料,在案板上按圓,面上撒上芝麻,熟練地翻在手面上,貼在天鍋上。下塘集燒餅,原傳于漢代,上為天鍋,下為地灶,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后,途經(jīng)下塘,老百姓獻上燒餅,趙匡胤吃后贊不絕口,而后名傳天下。清朝咸豐年間,為鎮(zhèn)壓在安徽活動的太平軍,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的一路兵馬駐扎于下塘集。軍隊行軍打仗,急需干糧,燒餅就成了優(yōu)選。為多爭生意,燒餅師傅改進配料和烤制工藝后深受歡迎。隨著湘軍發(fā)展壯大,下塘燒餅的名聲更是在全國響亮叫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