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常見的特產(chǎn)有:北京鴨梨、北京秋梨膏、茯苓夾餅、北京酥糖、六必居醬菜、北京織毯、北京雕漆、景泰藍、北京玉器、內(nèi)畫壺、北京葡萄酒、北京白鳳丸、安宮牛黃丸、虎骨酒、京繡、桃補花、涮羊肉、北京酸菜、密云金絲小棗、少峰山玫瑰花、大磨盤柿。
京式果脯是北京有名的特產(chǎn)之一,果脯,也稱蜜餞,是以桃、杏、李、棗或冬瓜、生姜等果蔬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成的食品。除了作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蜜餞也可以用來放于蛋糕、餅干等點心上作為裝點。果脯是明朝期間的御膳房創(chuàng)造的。
北京所產(chǎn)的果脯稱為京式果脯,是北京特產(chǎn),中外出名。果脯品種繁多,有名傳統(tǒng)產(chǎn)品有蘋果脯、酸角脯、杏脯、梨脯、桃脯、太平果脯、青梅、山楂片、果丹皮等。我國用蜂蜜腌制水果、蔬菜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zhàn)國就見諸文字記錄,到三國期間已有蓮子、藕片、冬瓜條等蜜餞。唐代宮廷為了儲存入貢水果,采納蜂蜜泡浸,開始有“蜜煎”之稱。宋代蔗糖生產(chǎn)多起來,增添了糖漬橘餅、甜姜等。為了分別,用蜜做的叫蜜餞,用糖做的叫果脯。
北京民間制作的果脯,相傳始于明末皇宮御膳房,為了提升/增加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果品,廚師們就將各時節(jié)所產(chǎn)的水果,分類泡在蜂蜜里,好讓皇帝隨時食用。后來,這種制作辦法從皇宮里傳出來,北京就有了專注于生產(chǎn)果脯的作坊。本來用蜂蜜加工,如今都應用糖來代替蜂蜜,但習慣上仍稱為蜜餞果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