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qū)有名的傳統面食小吃,屬于晉菜。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形態(tài)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拌噼徼帷笔怯幂婢ぜ氉鞯囊环N面食品,因其形態(tài)象“笆斗”,民間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條編制成的一種上下粗細一致的圓框,形態(tài)象斗,是農家專注于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種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在河北省張家口的張北縣,赤城縣,尚義縣,沽源縣,康??h,崇禮縣,承德市的豐寧,圍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卓資縣、豐鎮(zhèn)市及察哈爾右翼中旗、錫林郭勒盟南部。山西大同市的左云縣、天鎮(zhèn)縣、陽高縣也比較被大家所歡迎。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其中忻州的做法典型是將莜面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食指卷一個,做成如“貓耳朵”似的筒狀形,長寸許、薄如葉、色淡黃。做好后,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酷似蜂窩。然后像蒸饅頭一樣蒸熟,熟時即香味撲鼻,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使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樣,耐人尋味。
莜面栲栳栳,工藝考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很好聯合,加上“羊肉臊子臺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
莜面必需滾沸的開水和面坯,開始和面邊倒水邊攪拌,使莜面雪花狀時,也就是面盒內只有非常之一的干莜面,稍涼即可用手和成面團,用濕布蓋住稍許時間,揪成小塊再放入蒸籠里蒸熟取下,趁熱搓條,揪成貓舍形態(tài)的又薄又勻的片兒,接著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筒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已備好的蒸籠上,象蜜蜂巢一樣,放在沸水鍋上蒸10分鐘即熟。蒸時要留意火候,火候不到"栲栳栳"不熟,吃著帶沙感,蒸得過火了"栲栳栳"則軟癱立不起來,吃時則無筋,味欠色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