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記譜法。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線上,標以差異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錄音樂的一種辦法。廣州市五線譜時裝設計有限公司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紀的紐姆記譜法及有量記譜法。紐姆譜以橫線為標準,用符號表現(xiàn)音的高低,但不顯示音值長短?!?
從7世紀起,這種記譜法呈現(xiàn)于歐洲天主教堂內(nèi),首次只用1根線代表F音高,11世紀經(jīng)阿雷佐的圭多逐漸進步成4根線。規(guī)定音高為d、f、a、c,并將f線畫成紅色,c線畫成黃色(后成為五線譜中高音及低音譜號的起源)。13世紀有人應用第5根線,成為五線譜的前身。16世紀又有加線的方法,使音高的記錄更完備。
有量記譜法為13世紀科隆教士弗蘭科開創(chuàng)。這種記譜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記號嚴格規(guī)定了音的長短,是對紐姆譜的補充和豐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稱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稱為有量白符,這種記譜法在西方應用到17世紀左右?! ?
五線譜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呈現(xiàn),到17世紀逐漸完善,18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節(jié)線原用于文字譜,17世紀末被五線譜所采納;升降記號通用于18世紀,表情記號取有量記譜法;裝璜音記號源于紐姆譜,17世紀系統(tǒng)化用于五線譜。
五線譜傳入國家,較早見于文字記錄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xù)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國家逐漸流傳和應用,則于19世紀中葉以后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創(chuàng)辦而有所宣傳。